top of page

菊島物語

社區生態旅遊



近年來「生態旅遊(Ecotourism)」已逐漸受到世界各國重視,此旅遊型態強調自然資源的體驗,不改變生態系統,並藉由經濟消費協助當地保育資源,為居民創造經濟利益。

生態旅遊發展的基礎是建立在保存生物多樣性,培養遊客對於環境保護的認知與態度,滿足遊客欣賞及體驗自然之美的能力,重新調整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共生關係,避免遊憩活動直接或間接的衝擊自然環境,進而達到永續生態資源的目標。

除了自然生態之外,生態旅遊的另一個面向是觀察人在這種生物多樣性的環境中如何生活,如何適應以至於如何共存。因此,世界上的生態旅遊學者都認為生態旅遊也包含文化觀光。相對於自然生態的不可侵犯、不可變,人文生態卻是可以營造的。另一方面,自然生態必定要透過人文的媒介才變成可及性的旅遊商品,才能創造產值。

生態旅遊逐漸在全球暢行,和其所創造的經濟價值非常高有關;以非洲肯亞為例,肯亞農地每畝值0.8元,發展觀光後,整體價值跳升50倍。在野生公園裡,土地如果提供農業使用,只有0.8元美元價值,相同土地如果發展觀光,每英畝土地創造價值為40美元。

現在國家公園提供的生態旅遊資源多偏在五感裡的「視覺、味覺、嗅覺、觸覺」,而在聽覺方面就比較欠缺。洪萬隆教授曾在2004年提出「聲音地圖」的概念,而且幫觀光局阿里山風景區管理處做過專題研究《阿里山瑞里地區聲音地圖研究暨CD製作》;墾丁國家公園也在2010年由許晉榮先生主持出版的《半島夜曲》也是以聲音生態觀光為主的概念,可見在生態觀光方面還有很多可擴充的內容。

解說員是提供生態旅遊旅客知識性很重要的來源,因此解說員的素質同時影響了一位旅客對於該地區直接的了解與評價。因此,解說員的素質必須不斷的提升,不但解說標的內容要非常熟悉,解說員本身其他的素養亦非常重要,每年要有回鍋訓練的計畫,提供解說員訓練一些補充研習。

發展生態旅遊過程中,社區參與非常重要,像新竹尖石鄉的司馬庫斯就是一個很成功的模範。司馬庫斯當地居民很早就知道,地方要有發展一定要走觀光的路,所以當初地方發展規畫方向時,就是朝低度開發,部落共同經營方式,將觀光收入再投入地方發展,過多年經營,目前已經有不錯的發展。墾丁國家公園自2005年起也開始推動境內的社頂社區生態旅遊活動,以社區營造方式推動發展生態旅遊迄今已具雛形,尤其社頂部落的生態旅遊已成為全國各社區生態旅遊的的典範。

34 次查看0 則留言

Bình luận


Bình luận đã bị tắt.
bottom of page